對我來說,和果子わがし一直給我藝術分極高,但美味度普通的刻板印象。以前小時候看日本電視冠軍的甜點王,對於西式甜點如數家珍的參賽者,遇到和果子總是呈現出恐懼的表情。比起西式甜點原料從巧克力、鮮奶油、水果、麵粉、糖等各式各樣的技巧組合讓人目不暇給,相對以糖、米、豆沙等簡單醣類原料,講求精緻手工建構出的和果子,的確在先天條件上較為吃虧。
幾個月前在朋友臉書上看到她去參加
唐和家Emily老師吳蕙菁的和果子課程,看起來挺有意思,覺得自己接觸西式甜點的製作好一陣子了,該是時候來學習一下和果子的基本知識。從八月開始的時候我就在觀望課程時間,無奈一直無法配合,終於到十一月的時候,在我預定上台北的週日恰好有開一堂課,我就立刻報名。
這堂和果子課開在一個蠻特別的地方,叫做
餘白藝廊。藝廊位在捷運劍南站,也就是美麗華的附近,隱藏在看起來天價的高級大樓中,感覺不是平常人會經過的地方。藝廊的室內裝潢非常簡單高雅,一樓販售有日式的器皿呈現日本工藝之美,二樓則是可以享用下午茶的小型下午茶館。下午茶館是這天我們上課的地方,所以沒有對外營業。
|
二樓的內部 |
|
空間寬敞、潔淨,還有完善的廚房設施,拿來當料理教室非常適合 |
|
象徵秋天的楓樹擺設 |
工作人員帶我入座後,貼心送上了滋味不錯的玄米茶。桌上擺放著製作和果子會用到的器具,不像是料理課,我反而有一種來到畫室的錯覺。有兩條溼布、雕刻針、一個三角柱尺規、擺放豆沙餡的盤子與小盒子,和西式甜點的製作比起來簡單很多。
|
和果子製作使用器具 |
整堂課分成兩半,前半堂主要是老師自我介紹,並講述日本和果子的發展史。吳老師的背景很有意思,原本從事設計業的她,在三十幾歲的時候毅然決然放棄原本的事業,跑到日本學習正統和果子的製作方法。她巧妙運用了自己的設計專長,將和果子的藝術感延伸,並成功帶回台灣。老師有提到,有不少和果子師傅手藝都非常高超,只是在創意的部份就比較缺乏,而她展示了幾件作品的確都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創意巧思,讓人佩服。上課的過程可以感受到老師溫和但充滿自信的態度,即使自誇也不讓人反感,我個人相當欣賞。
|
Emily老師的作品:鶯語 |
|
Emily老師的七夕限定商品:七夕金魚。這個我覺得超棒的,買來應該根本捨不得吃吧。 |
和果子的歷史可以回推到唐朝也就是日本的奈良時代,由中國傳入的技術。在最開始和果子是拿來祭拜用,之後與抹茶的茶道文化相得益彰,逐漸發展成造型與顏色豐富多變的品味代表。除了傳統的製作方式外,後來也受到西點的影響而有烤果子之類的東西混合成品。
之前我覺得和果子在台灣應該沒有太大的市場,但是老師的介紹點到了一個我之前都沒有想到的市場:宗教界。老師有提到她現在蠻多客戶的訂單都是要拿來供佛,尤其和果子很輕易就可以達到全素的要求,這的確是個很大的市場。
|
穿著和服授課的吳蕙菁老師 |
這堂課我們學習製作兩種不同的秋天和果子,分別是丹頂鶴與銀杏。丹頂鶴於秋天遷徙至溫暖土地過冬,象徵吉祥、長壽;銀杏葉則於秋天轉變成金黃色,呈現華麗而淒美的凋落。兩者都使用到將不同顏色的豆沙混和出漸層質地的技巧。丹頂鶴因為是呈現橢圓形,製作方式相對簡單,反而看起來造型較為單純的銀杏實則更為困難,需要將柔軟的豆沙整成一個兩側與底部為平面的立體三角切塊立起,再用三角柱尺規切出葉形。操作的當下可以感受到和果子質地的脆弱,不小心就會碰碎或是呈現毛邊,需要非常靈巧的手勁來捏整出想要的形狀,實在不是不拘小節的我的專長。製作完成後更讓人讚嘆和果子的深奧。
|
丹頂鶴的製作過程介紹 |
|
使用的製作原料,丹頂鶴用的是地瓜餡 |
|
利用溼布的皺摺包裹來呈現鳥類身上羽毛的紋路,很有趣的技巧 |
|
我做出來的丹頂鶴,有點走圓胖可愛路線>< |
|
抹茶餡的銀杏葉,我做出來的已經呈現枯萎狀>< |
|
完成後與老師合照 |
|
附有小盒子讓學生把完成品帶回去 |
製作過程老師一直提醒我們試吃沒有用到的豆沙,免得完成後會捨不得吃。她請廠商特別製作的豆沙沒有任何化學添加物或是豬油,嚐起來相當綿密(連嘴刁的貝拉大廚都讚不絕口),也因為這樣製作完成的和果子保存期限只有兩三天,極美但短暫,這樣的精神某種程度上很日本啊。雖然沒有學到最重要的基本原料豆沙製作,但這堂和果子學習算是開了我的眼界,尤其和果子的創意往往來自於四季流轉,像是把時間的精華鎖在甜點裡面,真的是我很喜歡的風格,將來有機會再造訪日本的話(拜託快讓我抽到東京馬拉松),希望可以好好探訪幾家和果子名店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